
如何将中国当代艺术融入国际艺术主流,实现共同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多年来,我在英美等国工作,先后从事过艺术研究、艺术品拍卖、博物馆管理和研究以及展览工作,我想从个人的角度提供一些思考。
使“吾国文化辉耀于群星间”
此行,恰逢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我在观展的时候,想到刘海粟先生曾在1929年游历欧洲,考察西方艺术,宣传中国绘画,探讨艺术教育,与西欧画家交游论艺、举办个人画展。
1931年8月14日,刘海粟回到了上海并撰写《东归后告国人书》,汇报了欧游考察的情况,并提出建立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和改革美术学校学制等建议。《欧游随笔》在《申报》登完后也结集出版。同时他还做了一个更重要的倡议和实践,就是将当时中国的艺术推向世界。
1933年秋至1935年夏,刘海粟第二次欧游,此行他主要负责中德两国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此次展览会的开幕式于1934年1月20日在普鲁士美术院举行,德国教育部长、外交部长,各国驻德使节以及各界人士共3000余人出席,盛况空前。展览到各地巡展都受到欢迎,刘海粟也被邀请到各个学校进行演讲。他当时感慨于日本在欧洲大力推广本国艺术,觉得以中国艺术积淀之深厚,一定要大力提升中国艺术在欧美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地位。
两次欧游,刘海粟自己说:“搏全身之力以赴之,使吾国文化辉耀于群星间,使欧人一改秦无人之偏见。”此后,由于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刘海粟的许多抱负和策划没能得到实现,但是今天,我们在座诸位,不论是否从事艺术工作,不论是在国内国外,都应以此为己任,共同努力,使“吾国文化辉耀于群星间”。
一座博物馆和一座城
我在1986年到英国,2012年到美国,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工作已有11年。接下来,我想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还有自己所做的一些工作,与大家具体分享“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任职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成立于19世纪末,距今已有近150年历史。在美国,除了大都会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展览,还有影响力,公认排在第二,是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馆。
1893年12月,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我们的博物馆位于芝加哥市中心的密歇根湖湖畔,正门于1893年建成,中间的现代馆于2008年建成。我希望在座诸位如果有机会,能够到芝加哥参观一下我们的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落成40年后,1933年,美国举办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这也是我今天站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进行演讲时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当时的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大国。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全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访客,看到了集中展示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场景和福特汽车馆等,那是芝加哥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刻。芝加哥是当时全美发展最快的城市,代表了美国所崇尚的精神,那就是要把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和艺术汇聚一堂。
抱着这样的雄心壮志,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最早的建筑上面,既刻有米开朗琪罗的名字,也有孔子、老子这样一些中国哲人的名字。但他们对亚洲艺术家的了解就不太多,只选择刻了一位日本艺术家的名字,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和人物事迹是否真实还存疑。由此可见他们对亚洲艺术的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全场笑)
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的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在收藏方面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如今各位如果来访,可以看到来自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艺术品,从青铜器到玉器都是长期陈列的。各个文化在各个时期最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都有收藏,因为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立志要做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博物馆。
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在获得普利兹克奖后,为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设计了一个展厅,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安藤忠雄厅。我们在这里收藏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日本浮世绘,如大家都熟悉的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中国艺术策展人、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汪涛
为古老身体注入新鲜血液
如何在古老的身体里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推动我们要做出新的实践。
比如,屏风是日本的艺术符号,但我们也可以用装置艺术的“瀑布”作为一道屏风,这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以陶瓷为例,近年来,我们在亚洲的陶瓷陈列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今年入藏的一位韩国艺术家的当代陶瓷艺术作品。虽然这是一位韩国艺术家,但他是在一个方形的陶瓷器皿上面,用竹刀和汉字刻了《心经》,这就是一种在传统上的创新。
我们不会因为谁的名气大,就去收藏谁的作品。我们收藏时,是基于我们对收藏体系的判断,看它怎么能够在我们的收藏体系里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家可以看看这个作品,一位非常年轻的艺术家李鸿韦的陶瓷作品。另外我们收藏了一位中国年轻艺术家的水墨作品,大家可以看到他用的是传统水墨的笔法,但他完全用了自己的构图和语言。另外,他也用自己的水墨来刻画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我们今年对年轻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比如这位出生于新疆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康春慧,她在对沙漠环境进行思考后,用自己亲自做的颜料创作了作品。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东风,西风,国际风》。我们常常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但有时它们不是互相压倒的关系,我们要从新的角度考虑。比如说我们看到日本艺术家白发一雄的艺术理念,和西方艺术结合在一起,并反过来影响了西方艺术家的作品。
杭州的一位书法家王冬龄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创作手法,他的创作是从中国书法的脉络和线条里生发新的创作。还有来自香港的吕寿琨,大家过去对他和他的作品知之甚少,但他其实很早就进行了水墨实验。我们前年也为他做了个展览。
如何从传统里得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进行创新?我们研究艺术史,常常说唐代是“国际风”。为什么?当时的唐代,长安是世界的中心,它是各种文化的汇集之地,它也代表了艺术、经济所有发展的最高峰。在唐三彩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综合了各种元素、技术,然后创作出一种具有国际语言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可以说是没有国界的,是代表国际的。
我们今天怎么能在上海、在“海派”的传统里面创造出真正的“国际风”?我想把我们最新陈列的一件作品分享给大家。这是我们最新陈列的一位印度艺术家的作品《失乐园》。这是差不多30米长的一幅巨画,这位印度裔画家住在美国,他的作品已经成为在美国最受重视、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作品。大家可以看他的作品,真正地融合了各种不同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语言。

最后,我想将一位已经过世的中国艺术家石虎的作品分享给大家。今年上半年,我在上海海派艺术馆策划了一个展览“兹山无尽——石虎最后十年布面纸本重彩画展”。我认为,石虎先生的作品在我们探索中国风、世界风之间配资开户行情,走出了一条可以参照的路径。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